编者按
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,社会对人文社科知识有普及的需求,是文明的大进步。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,读一读社科知识普及小文,都是最时髦惬意的事情。浙江社科将在每周日设社科普及成果精选栏目,连载部分优秀社科普作品以飨读者。
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从古至今,人们都关注“器”与“道”的关系:道在上,器在下;器亦道,道亦器;道先器后,器以载道;日用即道,天下皆器。从时空的角度理解,除了文化意义上的道,器物在生产使用和传播过程中,还有空间上的“道”,器物随人的旅行,是一部新的旅游史。今天节选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科普读物类(22KPDW04YB),刘小方的《器物旅行记》中的《中国椅,从胡床西来到风靡世界》。
古往今来,家具伴随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人们起居生活,但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这些家具的时间大不相同。从家具旅行的时空特征来看,有一个自西而东、又自东而西的过程。其中,丝绸之路的勃兴和佛教的东传,为中国带来了高足座椅;宋明之后,中国桌椅制作呈现的简明美学风靡世界,中式家具漂洋过海,成为欧美世界争相收藏的对象,从而掀起了东方家具西游的篇章。今天重点推出中国椅子的故事。
中国椅:从胡床西来到风靡世界
椅子最初被称为“倚子”。“倚”,倚靠之意,倚子当然是指有靠背的坐具。椅子的出现对于中国家具和家居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。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在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》一书中曾指出,中国家具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由低到高的过程,这与古人坐姿关系密切。最初,人们“席地而坐”,家具普遍低而少;随着坐具的升高,人们由跪坐到垂足坐;视野升高的同时,各类家具也随着增高和丰富。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,丹麦著名家具设计师汉斯·威格纳被中国明代椅子的造型深深打动,并以此为蓝本设计出风靡欧美的“中国椅”。
关于中国椅子出现的时间,成书于五代末年的《清异录》把它的发明归功于唐玄宗李隆基。其作者陶榖说:“相传明皇行幸频多……欲息则无以寄身,遂创意如此,当时称‘逍遥坐’。”有了唐明皇的发明,大唐的皇帝再也不用坐在地上了,关于椅子的文字记载也多了起来。唐朝中期,鉴真和尚的弟子—日本著名僧人圆仁来中国求法学习,他的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一书中多处提到中国的“椅子”,为我们了解椅子的流传与改进提供了另一个视角。
唐末五代时期,椅子开始在中国南方出现,顾闳中的名画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就已经有了椅子的身影。该画卷描绘的是南唐著名文人韩熙载在南京的奢侈生活场景,画卷第一段就有四把椅子,分别坐着弹琵琶的女子、教坊副使、太常博士及其门生。这些椅子简约雅致、造型成熟,上面还铺挂有柔软的丝绸椅套。此外,日本平安时代中期(北宋建国前后)编纂的法律实施细则《延喜式》中已经有了“凡厅坐者,亲王及中纳言以上倚子,五位以上漆涂床子”的记载,可知椅子已在北宋前就东传日本。
两宋时期,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皇亲国戚、富商大贾和文人雅士们都将桌椅看作室内重要的物件,太师椅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。北宋张端义在《贵耳集》中记载:“今之校(交)椅,古之胡床也。自来只有栲栳式,宰执侍从皆用之。因秦师垣(秦桧)在国忌所,偃仰片时坠巾。京尹吴渊奉承时相,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,载赴国忌所,遣匠者顷刻添上。凡宰执侍从皆有之,遂号‘太师样’。”
陆游在《老学庵笔记》中记载,宋高宗赵构当年为自己父亲徽宗赵佶服丧时就坐一把用白木制作的“御倚子”,觐见的臣子以为是檀香木所制。此外,在宋代《十八学士图》和《梧阴清暇图》等画作中,靠背椅方正结实,且有明显的侧角和收分,造型工艺更加美观。不难发现,在宋代,椅子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,制作椅子的材料也越来越考究。